X 关闭

乡土教育调研——“看见”学生,唤醒美好 今日热文
来源: 苹果园里的村小      时间:2023-05-17 17:22:04

“看见”学生 唤醒美好


【资料图】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张书敏

“苹果园里的村小”是我进行乡土教育研究的“理想国”,每每到来都能够有不同的体悟。陶行知曾谈到封建社会下的“四书五经”是“吃人的教育”,他倡导学生爱国救国,在教育中培养民族斗士。在乡土文化式微的困境中,大寨小学的师生们是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的民族斗士。

大寨的孩子们是勇敢与自立的,在历史与生活课上,王老师谈到四年级的孩子都会露出钦佩的表情,“我们老师更像是作为辅助的,孩子们都非常有主见,如果我把他们的课占了,他们所有人都会去找老师,说你把我课占了,你要给我们还一节课,非常有主见,太厉害了!”同样是在历史与生活这一节课上,刘奕帆不小心划破手,一声不吭,老师处理伤口期间,他的眼神却从没有离开过自己正在制作的花瓶,处理完后迅速回到座位,完成作品,在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坚毅是我与老师们有目共睹的。研究者亲身感受到学生在乡土课上勇敢、自信的表现,所有教师对学生也都一直评价为有主见、开朗的小孩,“君子可内敛不可懦弱,面不公可起而论之”大概就是对他们最准确的评价。

大寨的孩子亦是自信、积极的,从大寨小学的乡土教育来看,“大众化”与“精英化”并非对立,指向大众的教育并不是让儿童甘于平庸,而是增加了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能力,大寨小学学生的自信和积极表现在乡土教育中,也表现为乡土文化自信。一方面,乡土教育中孩子们积极表现,保持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创造能力。在乡土教育中学生们无论学习好坏,都能够调动自己的兴趣、行动力和观察能力,性格稍微内向的学生善于观察,外向的学生善于表达,同学们相互协作,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在老师们的意料之外。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也表现出了乡土文化自信。在城镇化化进程中,乡村社会与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迁,季中扬说“农民对于自身的文化变迁是非常漠然的。”当村民自身都对乡土文化失去自觉时,乡土文化的处境就更加岌岌可危了,而大寨小学的孩子们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态度,六年级学生刘奕霏说自己想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绿色、生态种植;五年级学生刘贤说会很想念路边的树林,希望树林里不再是垃圾场……孩子们对家乡的变化具有很敏感的观察力,在乡土教育的影响下,乡土文化势微的现状还有转圜的余地。

图 学生在镜头下恣意欢笑

最后,大寨小学的乡土教育是自由的、大众的、生活的,由此培养的都是“有根的”少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注定是悲剧”王尔德这句话也是“乡愁”的体现,在很多人眼里,故乡是童年的纯真回忆,是对民风民俗的肯定,但随着时间流逝,“故土不再,亲人不再,往昔不再。”这一切美好也会渐渐消弭。乡土教育并不是在抵抗时间侵蚀,它是在唤醒美好,让乡村儿童能够留存一份关于乡村的美好回忆,也希望这份对乡村的赞美和回忆能够让乡村儿童在离开家乡后支撑起他们的文化自信,简言之,乡土教育使乡村儿童“生根”,成为一群“有根”的少年。

从大寨小学的乡土教育来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是现实,通过网络直播售卖静宁苹果是改变;乡土文化阵地流失是事实,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获得知识、文化成长是改变;乡村学生耕读意识减弱是事实,学习劳动工具、测量工具是改变……大寨小学指向自由、大众和生活的乡土教育正是面向乡土、面向文化传承的教育,当孩子们被“看见”,一切美好都会悄然发生。

作者:张书敏

编辑:童 川

审核:王富贵

监制:静宁县城川镇学区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